首页

馨雨脚下

时间:2025-05-26 06:29:35 作者:埃及小伙“入川记”:中国不只是“世界工厂” 浏览量:50191

  中新网成都5月25日电 题:埃及小伙“入川记”:中国不只是“世界工厂”

  中新网记者 贺劭清

  “在埃及的时候,人们常说中国是‘世界工厂’,因为你在很多物品上都能看到‘Made in China’,全世界的人都想和中国做生意。但在中国生活的7年,我深深感受到,中国不只是‘世界工厂’。”25日上午,埃及小伙史小龙鼓励自己在成都都江堰求学的表弟继续精进中文。

  在史小龙看来,学中文是搭建一座桥,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好了解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、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,以及这个国家快节奏与慢生活并存的另一面。

  史小龙原名阿卜杜齐兹·拉马丹。在埃及法尤姆大学上学期间,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,他选修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,并为自己取了一个寓意深远的中文名“史小龙”——“希望自己的中文,像李小龙的功夫那样厉害”。

  大学毕业后,史小龙毅然来到中国四川“闯荡”,并成为成都青白江区的一名幼儿园英语老师。

史小龙在成都给中国学生讲课。史小龙供图

  “小时候,我就沉浸在中国电影与中文歌曲的世界里,并天真地认为,每个中国人都身怀功夫绝技,个个都是乒乓球高手。”史小龙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,大学期间,只要有空,他就会前往中文系旁听课程,并抓住学校举办的唱中文歌比赛、讲中国故事比赛等一切机会,苦练中文口语。

  如今史小龙不仅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,和记者交流时,“安逸”“巴适”“摆龙门阵”等四川方言更是信手拈来。谈及学好中文的秘诀,史小龙将其凝练为——“相信自己、努力学习、不要害羞”。他也常用这12字鼓励自己身边热爱中国文化、学习中文的埃及亲友。

  史小龙坦言,来到中国后,他逐渐明白并非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和打乒乓球,但这并未削减他对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国度的喜爱,他深深爱上了麻辣火锅、盖碗花茶与川剧变脸。“每有埃及亲友来四川,我必定会带他们去公园喝茶,去市中心看车水马龙。中国人既能为梦想拼搏奋斗,又懂得享受生活,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中国。”

  史小龙所居住的成都青白江区地处中国内陆,这里虽然不沿边、不靠海,却凭借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国际班列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,联通着境内外150个城市,实现“买全球”“卖全球”。

  “许多商品无需在电商平台购买,家附近的亚蓉欧国家(商品)馆,就能轻松买到来自30多个国家的特色好物。”史小龙说,每个月都有产自四川的电子产品、新能源汽车从成都青白江区搭乘中欧班列运往欧洲、中亚,这些“中国智造”让中国产品以新的形象走向世界。

  在史小龙看来,中国的活力还在交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坐过时速350公里的高铁,也搭乘过跨省公交,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则属刷手机二维码就能进站的地铁站。

  在幼儿园授课时,史小龙常会在中国孩子的要求下,一遍遍地讲述埃及金字塔、木乃伊、尼罗河的故事。“我小时候也这样让我的老师给我讲述中国长城与大熊猫的故事。”史小龙说,埃及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,也是最早加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国家之一。随着埃中交流日益频繁,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文化更加熟悉。

史小龙在成都过春节。史小龙供图

  随着外籍人员在华交通、购物、支付、居住的便利化措施实施,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,甚至成家立业。史小龙计划在今年8月回埃及,将母亲接到成都和他一起生活。“两年前母亲和弟弟曾来成都旅游,和那时候比,中国有了更多新发展,我迫不及待想让他们看到。”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调查显示:玉树为黄喉雉鹑和白马鸡在青海的主要分布区域

过去十年间,我国沿海航标增长68.8%,达到2.06万座,并实现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,已建设了由23座北斗差分台、75座北斗连续运行基准站组成的沿海北斗地基增强系统。

生态环境部:力争到2035年全国283个海湾都能建成美丽海湾

香港9月20日电 (记者 魏华都)记者20日获悉,应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邀请,清华大学“江村学者计划”支队“乡港有村”成员,近日赴香港新界荔枝窝村和八乡上村考察,调研香港乡村及城乡融合发展情况。

【世界说】盖洛普调查:非裔美国人对环境污染的担忧程度最高 凸显污染对美国少数族裔影响之大

武汉人的荷包鼓起来,网球这项以往被认为是“贵族运动”的项目,如今已是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。此次“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”,网球拍、网球鞋、速干衣等等,成为众多运动门店热门商品。

山东济南颁布地方性新规 着力解决民众停车难题

商竣程夺冠路上的最后一位对手是穆塞蒂。这位22岁的意大利名将是巴黎奥运会网球男单季军得主,同时也是本次赛会一号种子。半决赛中,穆塞蒂直落两盘,轻取本届赛事最大“黑马”卡奇马佐夫。

巴萨球员佩德里:在赛季剩余时间和主教练哈维做到最好

网上流传的一份名单中,2021年至今,60多名国内人士戴上了这一头衔,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企业高管。“洋院士”含金量质疑下,他们正紧急去掉头衔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